一、獨立思考的前提
大多數人對世界的看法,並非透過邏輯推論或接近真理的方式獲得,而是由成長環境、文化價值、權威立場甚至個人情緒影響所形塑。
真正的獨立思考,不必強求每個觀點都自創於無中生有。在素材不足的情況下,思維難以架構,更別說建立起一座穩固的論述之屋。然而,當遇見與主流相悖的觀點時,能否保有開放的態度,運用現有知識與邏輯予以檢視與吸收,正是思考獨立性的體現。
當然,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某些正確、穩固的核心思想上。若根本信念錯誤,再多的推論也難以導向正確的結論。
能夠運用獨立思考的情境無所不在,但真正困難的,是是否具備柔軟的心,願意接受新的觀點,接納自身的不完整,並在其中找到超越的可能。
在這樣的歷程中,重點不在於刻意與他人不同,而是能在多元觀點中保持覺察與清明,辨別真正適合走的方向。
二、獨立思考的條件
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,往往需要具備以下條件:
- 跨領域的思維:並非精通所有領域,而是保持接觸不同領域的習慣,避免陷入單一知識體系的執著與偏見。
- 柔軟的心:能夠聽見與自身不同的聲音,對他人想法持開放態度。
- 誠實與勇氣:敢於承認過去的錯誤,並願意修正舊有的認知。
- 實踐力:能將新的觀點轉化為行動。
- 堅持力:在面對周圍不同立場時,仍有力量維持信念。
三、對於信念與慈悲的思考
人生中許多問題的核心,並非討論誰對誰錯,而是是否有能力建立穩固的信念系統。若缺乏立場,便容易在慾望與理性的拔河中陷入混亂,甚至滑向虛無主義的深淵——什麼都可以是,什麼也都不是。
因此,有所堅持是必要的。但同時,信念不該成為劃分彼此的藩籬。真正值得追求的,是能在持守中仍保有慈悲,看見人性中共通的部分,將快樂的種子播撒出去。
四、AI 的時代挑戰
過去曾有許多人認為 AI 不過是一個炒作議題,類似工業革命與網路革命,不會迅速也不會根本性地改變生活。然而,AI 革命的本質不同。它不只是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,而是直接取代人類在許多生活情境中的角色。更關鍵的是,AI 能加速自身的進化,其發展呈現指數型曲線。
觀察當前環境,不難發現許多專業領域中的專家,往往只掌握當下發展,卻缺乏對未來的洞見。這正呼應了跨領域思維與開放心態的重要性——若執著於慣有思維,就難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劇變。
五、AI 時代中真正的優勢
在 AI 時代中,某些特質將成為真正的優勢:
- 通才型人格:喜歡探索世界、與人互動的人,因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,更容易產生與眾不同的洞見。
- 慈悲出發的視角:若以利益為唯一導向,觀點將變得狹隘;然而,若從慈悲出發,世界將變得柔軟與廣闊,視野將開展,幸福感也隨之而來。
六、來自生命的三份幸運
在人生的關鍵時刻,總有一些時機與經歷,悄悄種下改變的種子:
- 國中時自學程式,恰好遇上特殊選材名額增加,順利申請進入理想的大學。
- 大學時值 AI 浪潮興起,得以接觸佛法,因而對未來充滿信心、不再擔憂取代。
- 最迷惘的大學最後一學期,選修了三門弘學老師的課程,重新建立對人生方向的信任感。
這些經歷不僅是福報,也是一種啟示——生命在合適的時候會給出提示,幫助看見更寬廣的道路。
七、對過去經歷的省思
回顧每一段自認為「獨立思考」的選擇,若深入挖掘,會發現真正的推力來自於「改變」的渴望。
國中時,對傳統課業缺乏興趣,選擇相信程式能開闢出不同出路,並在與環境抗衡的過程中堅持著信念。 大學階段,逐漸意識到對程式本身的興趣其實有限,真正喜愛的是程式所帶來的影響力——幫助自己,也幫助他人。於是,坦然接受對電腦科學的熱情並非如想像般濃烈的事實。
反思那些曾被視為「獨立思考」的決定,或許也只是為當下的行動尋找合理的解釋,與他人的經驗並無本質上的不同。然而,若將視角拉遠,更能看見那些選擇背後的真正驅動力——是對「改變」的渴望。
最終體會到:順應內心的節奏,不逆流、也不執著,才是最深層的力量。這種順勢而行、接納生命安排的態度,不僅呼應老莊哲學中的「無為」、「自然」,也讓前路變得更清晰與堅定。
八、長期目標
有一個願景逐漸清晰:創造沒有副作用的科技產品,讓科技與人文之間不再對立,而是交會。
這正好回應了國中時的期盼——成為那個站在人文與科技交界處的人。